但大雁在古代非常常见,古人有似乎不会不认识大雁,而把它叫做什么别的。
《山海经》原文对精卫的描述是:"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说这种鸟样子好像乌鸦,鸟头色彩斑斓,鸟喙是白色的,鸟腿是红色的,叫声便是"精卫""精卫"。
这种鸟能够对应现实中的哪种动物呢?我也说不好。
后来人们将精卫的故事加以推演,精卫还又有"誓鸟""冤禽""志鸟""帝女雀"等名。
李贺诗里说:"古时填渤澥,今日凿崆峒。"意思是说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皆犹如竹篮打水一场空。可知部分古人对精卫的精神也不是怎么认同。
其实,最能表现精卫的悲剧精神的是确实我们平时觉得会像神仙一般无欲无求的陶渊明,其《读山海经十三首》第十首说: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形夭无千岁,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开头两句用"微木"来反衬"沧海",故知其不可能而为之,其悲剧色彩便喷薄而出了。三四句说女娃虽然夭亡,但其奋斗精神却长存天地之间。五六两句说的是精卫虽死无悔。七八句则是问责自身,是否如同精卫般努力,其实也是不断鞭策自己发愤图强。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陶渊明激励人心的一面,也让我们对精卫的悲剧精神有了立体的把握。所谓的悲剧精神,便是如同精卫般,无所畏惧,以自身之渺小,对抗命运之无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