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风、长安、一汽重组势在必行? 从看到网上一些车媒对长安提级央企以及他们对与东风合并暂停的态度有一些感想,就想谈谈看为什么东风、长安、一汽三大汽车央企的...

来源:雪球App,作者: 斩破一切,(https://xueqiu.com/1661807602/337531467)

从看到网上一些车媒对长安提级央企以及他们对与东风合并暂停的态度有一些感想,就想谈谈看为什么东风、长安、一汽三大汽车央企的合并重组是“势在必行”的,

国家战略导向、市场竞争压力、产业集中度提升、技术协同需求以及全球化竞争格局重塑等多重因素,无一不是三大央企重组的必然原因。

一、国家战略驱动:深化国企改革与产业升级

1、政策顶层设计明确

国务院国资委自2023年起密集推动央企重组整合,目标是通过“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2024年《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方案》进一步要求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集中,减少重复投资和低效竞争。

2025年3月,国资委副主任苟坪明确表态“对整车央企实施战略性重组”,旨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掌握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2、解决国有车企转型滞后问题

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曾公开指出,国有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不够快,不如比亚迪、特斯拉”。三大央企虽体量庞大,但新能源转型速度慢、品牌竞争力不足,亟需通过重组整合资源、加速技术突破。

二、市场竞争倒逼:规模效应与生存压力

1、国内“价格战”与产能过剩

2024年中国车市陷入激烈价格战,超百家车企内卷,国有车企面临销量下滑(如东风2024年销量跌至248万辆,较巅峰期减少40%)和盈利萎缩(长安旗下新能源品牌年亏损超55亿元)。

民营车企如比亚迪(年销427万辆)、吉利等通过规模化与技术优势挤压央企生存空间。

2、规模效应是竞争基础

三大央企合并后年销量将超800万辆(长安268万辆+东风248万辆+一汽300万辆+),远超比亚迪,跃居全球前三。规模化可显著降低研发、采购、制造成本(预计单车成本降幅达10%-15%),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技术协同与创新突破需求

1、互补技术资源整合

长安:在智能化领域领先(华为ADS系统、车机生态);

东风:固态电池研发、氢燃料技术积累深厚;

一汽:高端制造工艺与豪华品牌运营经验(如红旗)。

合并后技术共享可加速突破“卡脖子”领域(如L4自动驾驶、车规芯片),避免重复研发。

2、集中资源攻坚核心技术

国资委已牵头设立500亿元“中央汽车研究院”,重点攻关固态电池、车用大模型等,目标2027年实现关键材料100%国产化。重组后三大央企可共享该平台,缩短研发周期6-8个月。

四、全球化竞争:打造“中国汽车航母”

1、应对国际巨头挤压

全球车企加速联盟化(如Stellantis集团、雷诺-日产-三菱),而中国车企出海面临贸易壁垒和技术标准壁垒。2024年三大央企海外销量占比均不足20%,远低于丰田、大众等国际车企。

合并后可整合三家海外资源(如长安的东盟基地、东风的拉美渠道、一汽的东欧布局),形成“一基地一主力”的出海矩阵,目标2030年海外销量占比提升至30%以上。

2、争夺全球标准制定权

重组后的巨无霸集团有望主导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全球标准体系,推动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跃迁。

五、产业集中度提升:减少内卷与资源优化

中国汽车产业长期存在“散、小、乱”问题,2024年仍有超百家车企参与价格战。重组可淘汰低效产能,推动行业从分散竞争转向集约化发展,符合全球汽车产业成熟规律(如美国三大车企整合史、欧洲大众多品牌矩阵)。

通过品牌分层管理(如长安主打智能化、东风聚焦商用车、一汽定位豪华市场),避免内部同质化竞争。

五、重组挑战与风险

尽管重组势在必行,但实操层面仍面临难题:

1、企业文化与管理冲突:三家企业分属武汉、重庆、长春三地,地域文化和管理风格差异显著;

2、地方利益协调:三大车企均为地方经济支柱,重组涉及税收、就业等敏感问题;

3、品牌整合难度:旗下超20个子品牌(如岚图、阿维塔、红旗)定位重叠,需避免渠道冲突。

六、结语

东风、长安、一汽的重组是中国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竞合、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引领的关键跃迁。在国家战略与市场规律的双重驱动下,这场整合不仅是生存之需,更是中国汽车工业跻身全球领导者的必由之路。

正如朱华荣所言:“这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一场定义未来出行方式的东方革命。

$东风集团股份(00489)$ $长安汽车(SZ000625)$